押金都去哪了?ofo是这样一步步陷入“塔西佗陷阱”的

2025-05-18 16:46:04

ofo为何会陷入挤兑式退押金的剧情?很多人的答案都不一样。

辩护者喜欢说,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梦想扩张的太快,巨头们又太势利。

话说,这个和押金去哪了,没什么关系。

否定者喜欢说,他们用押金去抵偿货款了,可资不抵债,结果就悲剧了。

似乎,这个很有道理,但为何一个“退押金”最终会变成一场挤兑呢?似乎没有解释。

答案或许是,在塔西佗陷阱中,ofo最终成为了那个总在说“狼来了”的说谎者。由于最后的一点公信力消失,所有的人都不再听ofo苍白或许悲情的辩解,只想用最后的“洪荒之力”拿回属于自己的那笔押金。

尽管不多,但总归是自己的钱。

为什么ofo会陷入塔西佗陷阱呢?答案是,他们一直在押金问题上斩钉截铁的告诉外界——我们对用户负责。

同样对用户负责的话,在19日下午也出现了一次,只是,这一次,话语的角度变化了。

12月19日,ofo创始人戴威发布全员信称:“为欠着的每一分钱负责,为每一个支持过我们的用户负责。”

负责的标的是欠着的每一分钱,而这每一分钱来自支持过ofo的用户。还是对用户负责,但意义已经大不一样了。

这一次,ofo承认了一个事实:“退还用户押金、支付供应商的欠款、维持公司的运营,1块钱要掰成3块钱花。”

也就不用再去讨论押金去哪里了,几乎每一个共享单车暴雷的时候,押金的去向都是“迷”,唯一可以肯定的是,没有及时退还给用户。

而塔西佗陷阱就是在一次次申辩中铸就,之前用户有爆料ofo押金难退,也会去和其他暴雷和难退押金的共享单车去比较。

但更多的用户还是相信ofo作为一个覆盖全国的大公司(其实是创业公司),还是有诚信的。

就在半年前,6月11日,ofo曾发表官方声明:“媒体发表的《ofo押金仅剩35亿元,挪用押金或超百亿?》一文中披露的ofo相关财务数据信息皆为不实信息。且文章中的相关数据推算,皆不符合共享单车行业基本商业逻辑。”

大家选择了相信,没有挤兑,只是一小部分人默默的选择了退押,或许还成功了,这使得大多数人相信ofo的逻辑。

爆发是在11月底,当时ofo已经被曝光有太多欠债,运营困难。面对还是星星点点的退押难质疑,ofo没有继续说“都是不实信息”,而是换了个方式。想转一下人们的注意力,用利益来诱导。

11月24日,ofo发通知称,99元将用户押金转为理财产品,就是用户可一键升级成为网贷平台的新用户,升级后有100元特定资产,并可实现永久免押金骑行。

结果,这个方式,据说一天都不到,就下线了。

其实不下线,用户也不会买账了,毕竟多少网贷平台暴雷,连小米都不能幸免,此刻突然要大家把押金变成理财产品,谁敢跟风……

但中国的用户还是善良,且相信这只是暂时的困难,还有救,还值得等待。

直到那个众所周知的冒充外国人秒退押金的消息传出来,ofo已经脆弱不堪的信用,如同纸牌屋一般垮掉,完成了塔西佗陷阱的终极变身。

关于ofo,还会有后续,但塔西佗陷阱完成后,这个品牌就彻底完了,不能给用户任何信任感的品牌,还能如何?

不能如何了,只能苍白的说——对用户负责。

可消费者不需要你负责,只需要你快点退钱。